今天讲虢季子白盘。说起这件国宝,就要从2832年前说起。
西周晚期,还没到春秋这段时间,中原西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起来。这个西北方,主要指现在的内蒙全景、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接近内蒙的草原地区。
这里的民族,在当时被中原的周王朝称为犬戎。戎,是爱游戏网站中国古代对四个方向的异族之中的西方民族的称谓。当时叫做: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。
前面加了爱游戏入口一个犬字,这是指犬戎是整体西戎的其中一支。开始是部落,后来到了西周晚期,逐渐强大有了国家的概念。那么很多人说这个犬戎,这不就是狗国,这是骂人。其实不是,犬戎当时的民族图腾,就是白狼。他们以白狼为精神领袖,他们一度国名叫白狼国。所以中原管他们叫犬戎,如果简单的理解为骂人的话那就是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。
这个犬戎之中又有一支,叫做猃狁。
在公元前816年,他们把军队,开到了周王朝的都城成周洛邑北边,也就是现在的洛阳附近了。
这时的周天子,是周宣王。他亲自点齐将士,率军出征。军队中的先锋官,是天子的亲族之一虢国的,季子白,在洛水的北边,打败了犬戎的进攻,斩敌人首级五百,还俘虏了五十个犬戎人。
胜利之后,季子白在洛水边上,就地举行了隆重的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,周宣王非常高兴,赏赐给季子白四匹马拉的战车,还有一把大钺以及朱皮大箭,大家知道在西周,是非常讲究礼节的,周公治理作乐,把各个级别的人,在不同的时候,进行各种活动的档次,都设计的特别细致。
刚才咱说的这套奖赏配置,就是赏给大马司的标准,当时的季子白,只是一个先锋而已,获此殊荣,欣喜若狂,因此制作了一个纪念品,什么呢?一个巨大的盘子。巨大有多大呢?跟洗澡的浴缸一样大。具体说来,是长130.2厘米,宽82.7厘米,高41.3厘米,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,虢季子白盘。
说是盘,其实比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盘子大的多的多。我们现在的盘子,主要是盛放菜肴的,而古代的盘,是用来洗手的。过去没有自来水,吃饭前也就不用去洗手池那洗手。怎么办呢,古代筷子发明以前,也得用手吃饭啊,古人也很讲卫生讲礼貌,肯定要用水洗手。没有自来水,有奴仆啊,他们洗手就是一个仆人,端着一盆水,慢慢得倒在您的手上,效果跟自来水差不多,更好的,还是声控的,比现在一些红外线控制的还方便。那这水倒在手上,冲到哪里去呢,不能直接撒地上啊,就冲到这个盘里。所以洗手用的是一套水器,上面浇水的器物,叫做匜,下面接水的,叫做盘。
这个盘的第一任主人,季子白啊,他本是皇亲贵戚,他的封国就是现在山西平陆至河南三门峡之间的这块地方,当时叫西虢国。
季子白得到周宣王的赏赐之后,十分高兴,因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,更是全虢国人的荣誉。他想铸造一个能够恒久流传的器物,来纪录自己的荣誉。当时虢国国内没有什么技艺高明的铸造工匠,于是,他便去周王城寻找能工巧匠,在皇家御用铸造作坊里,季子白让工匠先画出一个盘的草图,包括每一个细节、图案和尺寸,他想到了这次胜利是个不世之功,周朝一直受着北方猃狁的袭扰,交战无数次,始终没有几个像样的胜利。
这次大长了中原周天子的气势。他要做的尺寸大一些,只要不违制超越周天子的规定就行。于是他购买了上好的青铜料,让技艺精湛的工匠做好了泥范,然后开始铸造。
所以,咱们现在看到的这只盘子,大的跟浴缸似的。
在盘的四周各做了野兽形状的把手,把手上面嵌着铜环,盘身铸造出水波形的纹录,以表示在洛水之边获得这样的荣誉。
盘内底部镌刻着记载这次战功的8行111字铭文,我们推测应该就是他自己亲自写下的,再让工匠给刻到泥范上。由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文的书法,造诣极高,如果真是他写的,那这位季子白不仅是个能打战的将军,还是一个深谙诗书文墨的文人。这篇铭文将生硬的篆书写得圆润而有生气,笔划工整中又有变化,一笔一划都见甚深功力。
根据铭文的书法和内容,可以想到,季子白当时在写篇这铭文的时候,一定心情极佳,他做了深刻的思考,落笔在羊皮上的时候,那墨汁极浓酽,那笔很好,能够让他把每一笔划都准确表达到位,曲折力度恰到好处。
大盘在正月丁亥日开始铸造。那一天,天空阴郁,虢国的一片天空被火光映红,数百个铸匠在一起用力,有烧火的,合料的、掌炉的,司风的,定淬的,度尺的,修模的,改型的。而整个工程的监督正是季子白本人,这么一件重器,可来不得半点马虎。
铜水化地差不多了,他下令,炉匠起炉,铸匠备模。各部门一切都按部就班进行着。铜液带着火焰流进了陶范,陶范在浇注了融化的铜液后,迅速升温,陶土发出暗红色的光,随着温度的降低,慢慢暗淡下去。从陶笵的出气口,飘起的白烟渐渐变淡,直至消失。
有着丰富经验的铸铜匠,看着陶笵的颜色和白烟的浓淡,知道陶笵内的铜料,应该是冷却的差不多了,于是,下令打开陶范。
大盘闪着暗红中带着金色的光,出现在大家面前。只见盘底的铭文清晰如刻,季子白长出一口气。那些工匠们诚惶诚恐地注视着大盘四周,从兽首环开始,到盘身的各处,扭曲的绞绳纹,盘身的波形纹,加上螺旋形云眼纹,没有一处败笔。真是一件完美的礼器啊
在大盘铸成2600多年以后的一天,这时已经是清朝道光年间,在“陕西凤翔府宝鸡县之虢川司”,这里正是当年白的封地。大盘又重返人间。
这时,在这里担任县令的徐燮是个古董爱好者。在他的地盘上,他喜欢的玩意,只要没有更厉害的人物跟他抢,那就是他的了。徐的老家是江苏常州。卸任之后,返回老家,就将大盘带回了常州。
后来,时间到了太平天国时期,常州这里被太平天国占领,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。护王就成了大盘的主人。
同治三年(公元1864年)的初夏,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,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。
这日,官军拿下了常州城,刘铭传就住进了护王府。
刘铭传(1836年9月7日—1896年1月12日),字省三,自号大潜山人,因排行第六、脸上有麻点,人称刘六麻子,安徽合肥(今肥西大潜山麓)人。清朝名臣,系台湾省首任巡抚,洋务派骨干之一。
1864年,授直隶提督。无锡之战中,率中路淮军俘太平军黄子隆以下两万余人。先后于黄陂、潍县、寿光等地败东捻军。后向李鸿章献计,将西捻军引到黄河、运河、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,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,致西捻军全军覆没。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。1884年,以弱胜强、以少胜多,于淡水等地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。
时至午夜,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,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碰撞的声音,声音虽然不大,但是极具穿透力。刘铭传顿生好奇之心,当下拿起蜡烛去看个究竟。
转了一圈,发现在屋后马厩里发出的这个声音。他仔细观察倾听,发现是马的笼头上的铁环碰上了马草料的食槽,所发出的声响,这个声响实在非同一般。刘铭传就纳闷,这个马槽怎么是个铁的呢?
他蹲下仔细看时,发现马槽硕大,槽壁在烛光中发着深沉的绿油油的幽光;不是铁的,是个铜的。刘铭传伸手,抓住把手往上一提,呵,重不可举;在随手找来一件铁器,轻轻的敲了一下,大盘发出清远玄妙的声音。
刘心中有数,知道这个马槽绝非寻常的马槽。第二天一早,刘铭传命令马夫将马槽刷洗干净。摆在院中,只见大盘四周注满了花纹,异常复杂,而大盘内底还有8行铭文,通篇字体工整严谨。刘铭传明白,这是一件难得的宝贝,随即命人押运送回他的合肥老家。然后,在老家宅院中为大盘专门盖了一座亭子取名“盘亭”。
这下,有点太高调了,刘铭传得到宝盘的消息在那会没有微信的年代,也是四方皆知。相当于现在刷爆了朋友圈的新闻一样,结果引得不少达官贵人争相欲往观赏。而刘铭传偏偏惜盘如命,不轻示人。您想,这样,肯定得罪了不少权贵,据说连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龢想来看,都没给看,那不是要倒霉嘛。
光绪十一年(公元1885年)台湾撤府建省,刘铭传赴首任台湾首任巡抚,大盘并没有跟着他去台湾,而是继续安驻合肥老宅盘亭之中。
1885年,任台湾巡抚。在台任职期间,进行了编练新军,修建铁路等一系列洋务改革;开煤矿,创办电讯,改革邮政,发展航运事业,促进台湾贸易,发展教育事业,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,台湾防务亦日益巩固。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。后加兵部尚书衔,帮办海军军务,1891年辞职。其治台策略与理念,后来由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承续,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,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。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刘新圩病逝。赠太子太保,谥壮肃。
光阴荏苒,到了清末民初之际时局动荡不已。此时刘铭传已经作古,他的后人,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间,为保护虢盘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。其间最具威胁的先是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。作为地方官的刘镇华在1933年至1936年主持安徽政务期间,独霸专权、横征暴敛、草菅人命。对虢盘更是觊觎已久,多次派人以种种理由到刘府搜劫,虽未果,但刘氏后人却饱受了皮肉之苦。接着,日军入侵,合肥沦陷,侵略者强抢豪夺、无恶不作。面对外辱,刘家后人知不能敌。只得将虢盘重新入土,他们将虢盘深埋丈余,其上铺草植树。而后举家外迁,以避战乱。日寇多次搜掠也成泡影。光复以后,李品仙任安徽省主席。再以武力相胁,逼刘氏后人交出虢盘。刘家人无奈,只好再次举家出逃避难。就在此间,李品仙的亲信,合肥县长隆武功,为讨好上司,亲自带人到刘家老宅,将几十间房的地板全部撬开并挖地三尺以寻虢盘。终亦未果,悻悻而去。
刘家人在近五十年间为保护虢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就在他们近乎绝望之时,曙光终现。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了。刘铭传的第四世传人刘肃曾先生感到全家有救了;虢盘有救了。他带领家人挖开历经十四年的封土,令虢盘重见天日。并毅然将虢盘捐献给国家。
虢季子白盘自1864年初夏与刘铭传结缘,历尽沧桑86载,传四代人,终获新生。这正是:三代吉金,慧命永延。
虢盘重新面世后,首展在合肥古教弩台;而后即运至北京在团城作特展。以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(现在叫做中国国家博物馆)收藏至今。
虢季子白盘闪烁着璀璨的光芒,不仅因其历史价值,更因为她的艺术价值,其铭文确是书法艺术中的一棵耀眼明珠。
虢季子白盘铭文是先秦书法代表作。其书法颇具新意,用笔谨饬,爱游戏官方圆转周到,一笔不苟甚有情致。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。铭文字形较大,结构严谨,笔画圆润遒丽,布局和谐,体势在平正、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。
中国书法艺术的表现形态是文字,因此书法产生是和文字的形态密切联系的。我国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、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(公元前6000-4000年)的陶器上曾发现简单的刻画记号。有的学者称之为文字,但文字必须有文法,目前我们对这些记号的了解很少,无法从文字的角度来解释它的含义。因此真正构成文字并形成书法艺术的,至今所知最早的仍然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。因为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:用笔、结字和章法。 刻于龟甲、牛骨上的卜辞文字为甲骨文。而古人称铜为金,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,就称为金文。
甲骨文和金文并存于商代,是现存下来传世书法作品的源头。商代初期青铜器铭文较少,没有长篇,但已体现出笔意,如司母戊鼎铭文等。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和兴盛时期。金文随着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而有极大的发展:早期如大盂鼎、大方鼎、利簋等铭文,瑰丽凝重、雄奇姿放、质朴平实;中期如卫鼎、 永盂、史墙盘等铭文,笔势柔和圆润、行款排列工整、字迹端正质朴或草率疏放;至西周晚期,金文大篆臻于成熟,既有大克鼎、?簋的厚实壮美,又有散氏盘的用笔粗放朴实、行气浑厚,还有毛公鼎的雍容华丽、典雅大方以至登峰造极。
虢季子白盘就是这个时期作品。此盘铭文书法应归于清丽一路,韵味风神流荡。但细观文字,其线条却是极富变化。部分字的字口稍有漫漶渗蚀,使笔画产生了类似刻画的情趣,益发增加了高古苍老之感。该盘的结字亦有奇趣,如“寶盤”“廟”“洛”“獻”“賜”等字,或欹侧,或谲诡,变化之多令人叹为观止。铭文字型较大,在现有商周青铜器铭文中,是少见的大字。结构严谨,笔画圆润遒丽,布局和谐,体势平正,用笔谨饬,圆转周到,一笔不苟,甚有情致,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。该铭文的另一主要特点体现在分行布白上,字距行距空阔,显得特别从容不迫,优游闲适。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虢盘字迹出于大篆而与大篆不完全相同,谲皇茂隽,为后期秦石鼓文(约产生于公元前335-325年间)、秦公簋、秦公鍾铭文的滥觞。自唐以来,学者多认为石鼓文即籀文,现从虢盘和石鼓文的书体联系,可以说虢盘铭体势就是籀书之源,籀书是从金文大篆完全成熟后充分发展出来的新体势,又开启了后世秦小篆书体,更见虢盘铭文在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。
本文由prettyluo于2025-08-28发表在爱游戏(AYX)中国官方网站_AYXSPORTSAPP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rjj-ayx.com/2025/08/16.html
发表评论